1.認為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哲學屬于【】
A.唯物主義
B.形而上學
C.唯心主義
D.不可知論
2.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這是【】
A.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觀點
B.庸俗唯物主義的觀點
C.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
D.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3.下列各項體現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的是【】
A.聯系和發展的觀點
B.量變和質變的觀點
C.對立和統一的觀點
D.本質和現象的觀點
4.下列各項體現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思想的是【】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物極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縱,聲東擊西
5.正確處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關系的哲學依據是【】
A.世的物質統一性原理
B.本質和現象關系的原理
C.原因和結果關系的原理
D.內因和外因關系的原理
6.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認識論上的對立表現為【】
A.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
B.反映論和先驗論的對立
C.經驗論和唯理論的對立
D.一元論和二元論的對立
7.與感性認識相比較,理性認識的特點是【】
A.直接性和形象性
B.生動性和具體性
C.豐富性和多樣性
D.抽象性和間接性
8.在一定條件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發展過程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總是有限的、不完全的。這說明真理具有【】
A.絕對性
B.客觀性
C.相對性
D.一元性
9.下列各項屬于社會意識形態的是【】
A.政治制度
B.自然科學
C.政治思想
D.思維科學
10.社會基本矛盾有兩對,一對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另一對是【】
A.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問的矛盾
B.廣大群眾和少數統治者之間的矛盾
C.人口眾多和資源貧乏之間的矛盾
D.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
參考答案:
1.【答案】C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了唯心主義的概念。
【應試指導】哲學的基本派別特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唯物主義指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存在第一性、思維第二性,即堅持物質是世的本原,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的哲學派別。唯心主義指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思維第一性、存在第二性,即堅持意識是世的本原,物質是意識的派生物,意識決定物質的哲學派別。
2.【答案】D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了辯證唯物主義關于運動與物質的關系的觀點。
【應試指導】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質離不開運動,因為任何物質都是運動著的物質,運動是一切物質的存在方式,不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設想脫離運動的物質是形而上學的錯誤觀點。另一方面,運動離不開物質,因為任何運動都是物質的運動,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是一切運動的承擔者和主體,無物質的運動也是不存在的,設想脫離物質的運動是唯心主義的錯誤觀點。
3.【答案】A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了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
【應試指導】世的普遍聯系和世的永恒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所謂聯系,是指一切事物、現象、過程之間及其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聯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發展是指事物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由無序向有序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4.【答案】C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了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
【應試指導】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聯結、相互吸引等。C項中的“相反相成”體現了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即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離異、相互排斥、相互消蝕等。矛盾的斗爭性在事物根本性質發生變化中的作用更為顯著,只有通過矛盾雙方的斗爭,才能突破現存事物的限度,促使矛盾相互轉化,并使一事物變成他事物。C項中的“物極必反”體現了矛盾的相互轉化,即矛盾的斗爭性。A項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體現了外因對事物發展的影響;B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體現了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D項中的“欲擒故縱,聲東擊西”體現了現象和本質之間的關系原理。
5.【答案】D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了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原理。
【應試指導】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事物發展的內在依據,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外部條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外因關系原理是我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對外開放等一系列政策方針的理論依據。
6.【答案】B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了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唯心主義認識論。
【應試指導】一般來說,唯物主義是反映論,唯心主義是先驗論。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認為人的全部感性、理性認識過程都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反映過程是能動積極、辯證發展的,社會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檢驗真理的標準。唯心主義認識論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前提出發,把人的意識說成先天就有的東西,是先于物質、先于實踐的東西,物質世反而是這種意識的產物。先驗論堅持“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路線”。
7.【答案】D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了理性認識的特點。
【應試指導】感性認識具有直接性和具體性的特點,它只是對事物表面現象的反映,還沒有深入到事物內部的本質和規律,因而是認識發展的低級階段。理性認識是人們通過抽象思維而得到的關于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和內在聯系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理性認識具有間接性和抽象性的特點,是認識發展的高級階段。
8.【答案】C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了真理的相對性。
【應試指導】任何真理都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真理的相對性是指:第一,從認識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對特定對象一定程度、一定層次的正確反映,都不可能同客觀事物其規律完完全全地一致。第二,從認識的廣度來看,每一個真理都是對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在有限范圍內的正確反映,任何真理都不可能窮盡客觀世的一切方面和一切過程。
9.【答案】C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了社會意識形態。
【應試指導】理性形態的社會意識形式從結構上可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不進入上層建筑且不反映經濟基礎的部分,如自然科學、邏輯學、語言學、心理學等,另一個是進入上層建筑并反映經濟基礎的部分,這部分又稱為社會意識形態,如政治法律理論、哲學理論、宗教觀念、道德觀念、社會科學、藝術等。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會中,統治階級通過組織政
權以實現其政治統治的原則和方式的總和,它是隨著人類社會政治現象的出現而產生的;思維科學是研究思維活動規律和形式的科學,為科學三大領域之一,思維一直是哲學、心理學、神經生理學及其他一些學科的重要研究內容,所以,兩者都不屬于社會意識形態。
10.【答案】A
【考情點撥】本題考查了社會基本矛盾。
【應試指導】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它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以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河南專升本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于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
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